Friday, June 28, 2019

教会学校没落及重生的启示


《教会学校没落及重生的启示》刊登于今天光华日报
文:黄汉伟专栏 (升旗山国会议员)
上星期,报章上报导了关于三间槟岛教会学校面临地主即有关教会将收回土地,学校将面临关闭的新闻。这三间是成立于1852年的莱特街女子修道院中学及小学和超过百年历史的玻璃池滑修道院女中。
其中莱特街女子修道院中学是全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女中。它比新加坡大巴窑圣婴女子中学 CHIJ (Toa Payah) (1854年)成立的还早两年。它也比马新华校女中如新加坡南洋女中(1917年)及槟城槟华女中(1920年)成立的早了一甲子。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宣布关闭这三间教会学校在舆论上特别是西报引起了关注。身为民选议员,我长期关注教育议题,对于教会学校的课题有所了解。
在马来西亚,我们拥有多种源流中小学即国民中小学、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国民型华文中学、华文独中、伊斯兰宗教学校、寄宿中学、工艺中学、职业中学及国际学校。这是马来西亚多元化及历史进程的结果。
英国人在殖民地时代的马来亚创办学校有两种办法即通过殖民地政府拨政府地创办官办英校及通过批准教会土地以创办教会学校。官办英校的例子就如大英义校(Penang Free School)(1816年)及法兰西斯·莱特小学(Francis Light Primary School) (1930年)。当年官办英校随着独立后,改成国民学校,土地权属于政府。全国有437间教会学校,单单在槟城就有24间。教会学校的校地是属于教会的。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国民教育政策出台。《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下,教会学校也从当年的英校制改成以国语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制后的那二十年,基本上校长老师及学生会努力维持用英语谈话及维护校风等举动。一旦整个世代的英制时代的老师退休后,新生代的老师皆接受以马来文为主的国民教育,教会学校已经变调了。
教会学校除了还有拉丁文的校徽、英文校歌及一些传统的体育风气,基本上课程与国小及国中没有差别。当年教会学校的校长是英国籍,或是神父修女。现今的教会学校的校长是本地人。在我走访多间教会学校的经历,教职员的组成与国小国中相似。教会学校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教职员或学生反而是少数。这个趋势从改制后至今是每况愈下。
在这样一个困境下,教会走”收回校地”这步棋,以再创办新型教育机构。槟岛这3间教会学校早于2016年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关闭学校,最近才获批准。
教会学校属于半津学校,和一般华校一样面对财政压力。2018年9月9日的天主教先锋报(The Herald)罕有的封面报道了教会学校的财政压力。吉隆坡拥114年历史的有名教会学校圣约翰学院(St John‘s Institution) 在8月20日因拖欠电费高达245千令吉而被国能割电,震撼了教育界。圣约翰学院每月电费高达13千令吉而每年只获16千令吉的教育部特别拨款。主管教会学校的教会代表也发表了措词强硬的文告要求政府不应边缘化教会学校。
其实,这三间教会学校欲关闭已是旧闻了。槟岛拜吉小学(Pykett School) 已定下2020年关闭。教会已提出申请收回槟岛浮罗山背圣乔治中小学校地,教育部尚未做出定夺。在彭亨州关丹,教会于2017年已收回St Thomas 中学校地,改型成国际学校。
教会学校在华校及国际学校的此长彼消的竞争之下,在家长群中失去了吸引力。教会学校与国小差异不大,失去了当年创校的灵魂及阵地。不过,在全国有14间有双重身份的教会学校及国民型华文中学却突围及继续成长。在槟城浮罗山背的圣心中学刚盖新教学楼,我代表了槟首长为大楼落成主持启用礼。槟城恒毅中学由余廉神父创立,是所国民型中学,不属教会学校,也在峇央峇鲁建了分校。没落及昌盛的分别是教学媒介语及学生来源。
教会学校在本邦的命运是华教工作者一面镜子。华文学校校地主权必须充分维护,华校教职人员的组成,校风的树立必须坚持。同样的华校董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的组织必须强大。
话说回头,一所门关上,另一所门将打开。教会学校在未来将转型成为以英语为主的私立收费学校。届时,华校也会面临新一轮的竞争。

Thursday, June 13, 2019

革命的风浪眼


《革命的风浪眼》刊登于今天光华日报
黄汉伟专栏 (升旗山国会议员)
我们正处在两个革命的风浪眼。资讯科技革命及生物科技革命正于千倍的速度冲击人类文明,也挑战了各国领导的权威。我们正处在一个焦虑不安的年代。
以往的改变是循序渐进,最多是十倍速的速度。现在由于双重革命的同时发生,改变已经是主旋律。我们正在被困在改变的风暴里,人类已成一个集体文明。战争,生态崩坏,技术的颠覆性等大议题已超过了一国的力量。越来越多议题需要跨国的寻找解决方案。
人类从一战,二战,韩战,越战,冷战到今天的美中贸易战,各国之战已从真枪实弹延伸到较文明的科技贸易战。
当年冷战(Cold War)历经1947年至1991年之间,是美国与苏联为主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在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及苏联解体后,冷战方才结束。
我细读了中国国务院所发表两个白皮书即2018年9月24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及2019年6月2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中国国务院在2018至2019年6月共发布9个官方立场的白皮书。其中两个是有关中美贸易事项。中方官方文件用的字眼是”经贸摩擦”。全文没有用上”战”这个字眼。白皮书中特别提到美方加征关税将挑出贸易摩擦及冲击全球价值链。白皮书中还引经据典,指出美国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所推出的高关税,引起世界经济危机孕育了二战的根源。

这场美中贸易战看来将会继续的发酵至2020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这不纯是贸易之争,它是美国要维护其在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我认为美中贸易战只是前哨战,这场战线会从北极圈一直到太平洋的五湖四海。它会是一场历经数十年的新冷战。处理不当的话,还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战争。
联合国这个二战后的产物已经逐渐失去其调解功效而论为两头大象打架时,被夹在中间疲于奔命的鼠鹿。联合国秘书长透露联合国在今年8月或将耗尽现金,而需动用周转基金。美国拖欠会费最多而中国已足额缴纳2019年联合国会费。美国对全球化进程已有了新的立论。美国要的是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全球化。美国不要是多边主义,多国领导的全球化。
这个后冷战时代,新冷战时代的大国角力将冲击世界各国。这包括了这星期香港立法院修订《逃犯条例》草案及引起香港1997主权移交后有史以来最大的示威活动及罢市罢课等抗争。同样的在台湾2020总统选举将会是一场亲中或亲美,亲中抗美或亲美抗中为主轴的选战。在朝鲜半岛的南北韩三八缐的统一之说只是昙花一现,南柯一梦。美中背后的角力,各执一方而无法实现南北韩统一。
香港人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知名作家倪匡亦是当年在内蒙古任公安潜逃一路南下偷渡到香港。倪匡于97年主权移交前过度忧虑而移居加拿大长达10多年。
美中之争引发了不再只是当年冷战时代的主义,思想或政治哲学之战。它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工作,饭碗,经济之战。
当囯际关系出现了混战的当儿,重看由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所撰写的《今日简史:21世纪的21堂课》有启发作用。他说资讯科技革命及生物科技革命的双重革命是导因,结果是国家间的纷争。资讯科技革命及生物科技革命冲击了未来社会的工作。
Harari 描述了人们需建立抗压能力,因为这种每10年的职场大改变冲击了现有的工作模式,必须把以往所学无用的技能抛诸脑后,重新咬紧牙根来学习及累积新经验。对于年轻20来岁者,或许可重头来过。但对于40到50岁的工作人士,这可是噩梦。这个抗压能力尤其重要,因为职场大起伏会在未来一生中发生很多次。
从个人的抗压能力提高到社群及国家层次时,它不叫抗压能力而是叫战略能力。
所以5G、晶片生产、工业革命4.0、稀土生产等科技延伸到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在冷战时代,各国可选边站或站中间以示中立。在新科技贸易冷战时代,各国可能已没有选择的权利,各国只能选站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边。